订阅
支付寶儲值 文/金错刀频道 2019年,最惨的造车大佬是蔚来创始人李斌。 那年蔚来亏掉112亿元,新车不被看好,股价跌到1美元,来到退市边缘,所有人都怀疑李斌走不下去了。 当时,小鹏汽车创始人何小鹏还在微博上支持兄弟,“坚定地走下去,就会看到曙光”。 他不会想到,2022年,自己会在比惨的路上成功接棒。 第一惨,新车被骂惨。最近小鹏的G9发布会新车一亮相,因配置方案过于复杂,被网友痛骂“诚意不足”。 第二惨,交付量惨。9月交付量小鹏远远落后,主打车型P7仅交付4634台,半年血亏44亿,而理想、蔚来都稳定破万。 第三惨,市值跌惨。小鹏的股价比年初高点缩水了2400亿元,如今不及蔚来的1/3,理想的1/2。 眼看着火烧连营,何小鹏开始哭惨,“股价到了被低估的至暗时刻”。 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,蔚来刚撕掉“最惨”标签,小鹏又为何倒在了同一个坑? 曾经的新能源销冠开了个“最打脸”的发布会 就在去年,小鹏还是巅峰时刻。 国内造车新势力的销冠,被小鹏拿下,全年交付量98155辆,交付量增幅275%,两个数据都超过同行。 那时的小鹏,被外界寄予厚望。 小鹏趁热打铁,预告将在今年发布旗舰车G9。这款车,早在2017年就开始酝酿。 口号更是喊得震天响,“50万元内最好的SUV。” 在何小鹏的宣传里,豪车该有的配置,G9都有: 媲美迈巴赫GLS的5D音乐座舱、不输保时捷卡宴的激光雷达、XNGP全场景辅助驾驶、领先全行业的800V超快充技术........ 在发布会上,何小鹏也不吝赞美,“G9绝对会是这个时代的标杆。” 这也充分吊起了人们的胃口。 但期待越高,结果越尴尬。 小鹏的新车在发布会上一亮相,用户就彻底傻了眼。 何小鹏炫耀过的那些豪车配置,到最后,全成了选装包。 选装包,说白了就是普通车型没有加装任何非标准配置,车主想要哪些功能,还得额外掏钱。 而且,小鹏推出的选配方案,也是给用户层层出难题。 网上流传一张"闯关图",即为了订上心仪的车,用户需要闯过"选性能"、"选续航"、"选智能"和"加选配"四个关卡。 说好的福利没了,说好的价格也没了。 发布会结束,骂声遍野,一夜之间退订量火爆。 眼见势头收不住了,焦虑的何小鹏一夜无眠,第二天上午10点带着一脸倦意,低头认错。“承认自己没有做好是有必要的”。 何小鹏发表豪言壮志不过两天,小鹏火速道歉、火速改SKU、火速改定价。 不过即使如此,很多人还是不买账。 理想CEO李想更是看热闹不嫌事大。 在G9上市当天,点赞了一条微博,内容显示近80%人认为小鹏G9定价高于预期。 一天后,李想还宣布将原本11月发布的L8提前发布,等于直接把小鹏摁在地上摩擦。 连小鹏员工都是恨铁不成钢,“骂得真好,内部传疯了。” 梦想成为“中国保时捷”却被同行越落越远 被骂上天之前,小鹏对G9抱有极大期待,连特斯拉都不放在眼里。 G9一上来对标的,就是保时捷。 对标保时捷不奇怪,很多新能源车都干过。 李斌就曾多次cue保时捷,2019年说蔚来江淮的工厂比保时捷强,今年又说蔚来在欧洲的租赁价格跟保时捷一样很合理。 马斯克也拿保时捷对标过,称新款Roadster能秒掉保时捷。 马斯克说完,市场对特斯拉充满期待。小鹏一说要对标保时捷,大家的第一反应,是去买保时捷。 小鹏其实没少在产品研发上下功夫。何小鹏曾说,“坚持每个月一次的智能升级和迭代”。 然而现实却不如意,不仅比不上保时捷,跟国内的同行比都越落越远。 今年9月交付量,小鹏只有8468辆,而理想、蔚来都稳定破万,蔚来更是破交付量新高。 事实证明,所谓的“频繁迭代”,更像是小鹏的底气不足。 比如小鹏在2018年重磅推出的G3,没过两天,就被不少车主反映停车不好开动、续航有问题等。 为了救场,小鹏仅隔几月便推出一款改良版。 然而新G3也无法掩盖老G3的问题。 直到一场“召回门”,小鹏汽车的病因才被彻底揭露。 2021年初,小鹏召回了13399辆G3,召回的原因是,逆变器有缺陷。 逆变器是新能源车的核心零件,直接关系汽车的速度和动力,成天嚷着升级的小鹏,连这一底层技术都没做好。 这也是小鹏底气不足的原因,在一些容易被忽略却不该忽略的细节上,小鹏还是没能足够极致。 被召回不是最尴尬的,理想、蔚来也因为质量缺陷召回过,但论召回规模之大,还没人比得上小鹏。 市场耐心有限,焦虑的小鹏,只能另起炉灶。2021年推出新车P5,定价只有十几万,相当接地气。 小鹏的目的很简单,就是以低价换销量。然而随着比亚迪、广汽在平价电动车的入局,P5的优势越来越弱,销量放缓。 性价比路线行不通了,何小鹏又宣布要将小鹏“整体毛利率提升到25%以上。” 为此,小鹏推出了G9,迄今为止价格最高的车型。 然而,连小鹏自己也说不清,买它车的都是什么人。 从G9的定价也能体现,它硬生生把价格区间拉成理想L8的两倍,30万到50万都有。 这是个尴尬的价格。不选配的人,说它是“平民车”;选配的人,说它是“高端车”。 从G3到G9,产品线越来越混乱,焦虑的小鹏变来变去,哪个人群都没打透。 相比之下,蔚来、理想的目标人群一直很清晰:中产群体,而且各有特色。 蔚来,走的是高端科技感,一些细节像极了特斯拉。 理想,走的是豪华配置风,就是要解决用户“里程焦虑”。 原本打的是亲民牌,到最后,小鹏却谁也讨好不了。 “硬核”的小鹏,路走错了? 虽然暂时被同行拉开差距,但其实小鹏一直是最硬核的一个造车新势力。 从诞生之初起,它给外界的印象就是死磕技术。 这个印象的由来,也跟当时的环境有关。 2014年,特斯拉宣布开放自己的专利,一年之后,蔚来、小鹏等随后纷纷成立。 时间点如此紧密,一度被人质疑:中国的新能源车成立,还是靠抄外国作业。 其中以小鹏处境最为危急,因为它还深陷“代码门”:2019年,特斯拉对小鹏一员工提起诉讼,罪名是窃取特斯拉代码。 小鹏则哭惨,称特斯拉是霸凌,自己一直被骚扰。 光卖惨肯定不够,为了彻底打消外界质疑,小鹏喊出“做更懂中国的智能汽车”口号。 它的创始团队阵容豪华,集结了华南理工的造车朋友圈:有背景、有钱、有技术。 就连概念,也处处透露着死磕技术的豪气。 小鹏直接甩出“全球首个可量产的自主泊车系统”、“国内唯一一家全栈自研自动驾驶”等独家概念,表示自己跟特斯拉、跟国内同行都不一样。 当时新能源车还是新事物,小鹏牢牢地把握了科技发烧友的情绪价值。 不少发烧友跟着喊口号,“冲这情怀,只买小鹏。” 为什么如今发烧友都被“策反”了? 表面上,是新能源汽车的概念越来越不新鲜。 电动车的市场渗透率这两年快速提升,2020年之前不足5%,今年最新的市场渗透率已超过25%。 这也说明,电动汽车现在的核心用户已不是“发烧友”,而是大众用户。 但锅不能全让大环境背,从第一梯队明显掉队,还是小鹏自身出了问题。 何小鹏在采访中承认,“造车的每一天都有点焦虑,特别是现在这么卷的市场。” 这两年,蔚来,理想吃下高端市场,比亚迪拿下大众市场,小鹏的危机感越来越强。 靠什么逆袭对手?小鹏只能喊出“全球充电最快”、“辅助驾驶”等口号来博得关注。 但是,小鹏太急于亮出“技术”牌,反而没时间在“接地气”下功夫了。 就拿一直炫耀的800V高压快充来说,想要实现还有一个前提,就是搭配小鹏的S4超快充桩。 然而目前在全国,S4超快充桩不到30根,想普及,显然还是个漫长的过程。 对于数万车主来说,800V更像是个传说,看不见、摸不着。 再比如小鹏引以为傲的激光雷达,今年升级成双智能固态,“180°水平视角覆盖范围,提供极致体验”。 然而位置却放在了车灯下方,有车主反映,一旦前面有车,雷达也会被遮住用不了,相比之下蔚来就聪明得多,将雷达放在车顶,更不容易被干扰。 甚至连小鹏一直主打安全的辅助驾驶NGP系统,也出现过不止一次的事故,极大消耗了车主的信任。 何小鹏曾说,“在大家都伤心的时候,我也很伤心,真的很伤心。” 但车主们需要的不是事后反思,而是不出事。 死磕技术没有错,错的是所谓的智能技术体现不到产品上,没做到“用户可感知”,这是小鹏目前最大的遗憾。 结语: 刚过去的9月,美团创始人王兴发了条朋友圈: “中国premium高端车市场的领导车一直是德系的BBA,接下来两三年就要看“理蔚华”(理想、蔚来、华为)了。” 从“蔚小理”到“理蔚华”,小鹏直接被忽略了。 曾经,小鹏汽车卖得好,不是因为产品有多智能,而是性价比高。 当低价优势没了以后,小鹏的局促显而易见。 低谷期想“看到曙光”,小鹏还需要离用户更近些。 图片来源于网络,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篇作者|江源 ![]() |
10 人收藏 |
![]() 鲜花 |
![]() 握手 |
![]() 雷人 |
![]() 路过 |
![]() 鸡蛋 |
收藏
邀请